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知之者赚,不知者被赚。”复利是计算利息的一种方式,即,每经过一个计算期,要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一直滚算,俗称“利滚利”。这里的“计算期”可长可短,但最长一般不超过一年,短则可以按小时、分钟计算。与复利对应的是“单利”,单利只对本金计算利息,而不将以前计息期产生的利息累加到本金再次计算利息。很多朋友对“利滚利”说法的了解比“复利”更早,这一词语的主要来源是描述旧社会地主老财对穷人进行盘剥的影视剧作品。在这些作品里,“利滚利”成了地主老财作恶的工具,几乎是罪恶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甚至野蛮生长,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广泛实践,人们对复利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接触,复利再次成为个别网贷机构的作恶工具,被网贷逼上绝路的案例屡见报端。复利之所以能成为这样的工具,就是由于其威力的巨大,就像手枪能够成为犯罪分子的工具一样。我们来看一下10万元本金按复利计算,在不同收益率情况下的对比情况:表13.110万本金在不同收益率下的增值情况单位:万元收益率时间10%15%20%30%40%50%5年16.1120.1124.8837.1353.7875.9410年25.9440.4661.92137.86289.25576.6515年41.7781.37154.07511.861555.684378.9420年67.27163.67383.381900.508366.8333252.5725年108.35329.19953.967056.4144998.80252511.6830年174.49662.122373.7626199.96242014.321917510.59表中列出的各个数据表示投入10万元本金,以复利方式计算,在特定利率和时间周期后的价值,这个价值可以称为复利终值,也就是现在的一定本金在将来一定时间按复利计算的本金与利息之和。投入本金10万元,在收益率10%的情况下,20年后的价值是67.27万元;如果收益率为20%,将是383.38万元;如果收益率为30%,则是1900.50万元;如果收益率为50%,将高达3.33亿元!即使按照10%的收益率计算,现在手头的10万元在30年后也将达到174.49万元。换句话说,一位30多岁的朋友如果将10万元按照10%收益率进行投资,30年后退休时这笔钱将变成174.49万元。利率越高,复利周期越长,价值增长越大。上例中的复利是以年为计算期,如果计算期变为半年、季度、月、天、小时、分钟,复利作用的增值将更为惊人。如果将一张足够大的标准A4纸那样厚的纸进行对折,据计算,经过42次对折,其高度将等于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经过51次对折,其高度可以抵达太阳。即使是一个微小的变化,在时间的作用下,其力量也是巨大的,因此,很多投资大师都非常重视复利的作用。我们看下面一组数据:1.01^365=37.8;1^365=10.99^365=0.03这意味着,如果每天取得1%的收益,一年下来将达到最初的37.8倍,正是积跬步至千里;如果每天原地踏步,一年之后还是原来的样子;如果每天亏损1%,一年之后将只剩下初始的3%。用复利思维去观察,会发现知识、人脉、能力、健康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类似复利的方式得到增长。当然,这些增长可能不会像金钱复利那样精确并能够用数字计算,但穿透其现象,我们会隐约看到复利在发挥作用。很多伟大的成就,都是来自一点点小进展的复利作用,当下取得的进步可能微不足道,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小进步就会产生巨大的成果。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连系网。他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这是人际连接的复利体现。前不久见到了一位几年未谋面的朋友,乍一见面我吃了一惊,印象中肥胖臃肿、无精打采的他不光身材变得削瘦,人看起来也容光焕发,精气神十足。结果一问才知道,原来在两年前他身体出了状况被送到医院抢救,出院后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善健康,经过两年多的饮食调理及科学锻炼,身体状况有了非常大的改观。我旋即明白了:原来是健康复利的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水滴石穿”、等词句都闪烁着复利思维的光芒。复利的核心在于增长率(收益率)和时间的搭配,复利奇迹由增长率和时间共同完成,若想达到某一目标,就需要在增长率和时间上创造条件。如果能够实现较高的增长率,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就可以达到目标;如果增长率不够高,只要时间够长,同样可以达到目标。但很多情况下,太高的增长率往往意味着风险。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风险大小的背后决定因素是事物规律,时速300公里对普通火车意味着极大风险,但对高铁来说却是正常的速度。一株幼苗长大需要一定的时间、阳光、肥料,拔苗助长就会出现问题。一坛陈年老酒的价值则在于它在时间中的沉淀。复利奇迹告诉我们:设定好目标,在遵照规律的前提下,争取更高的收益,余下的交给时间,做时间的朋友。
(一)基础意向客户信息的捕捉要把意向客户当作“鱼”,要全面撒网、重点培养,要把公域市场的“鱼”,捞到我们私域店面里面来,进店客户整理填报店面意向登记表(见表2-6),让每位店员对自己的客户有深入的了解。表2-6店面意向登记表序号日期客户姓名小区电话类别(A/B)基本情况登记人转化时间何时沟通是否进店有无微信沟通频次是否下订(2)​ (二)意向客户收集要刚性全面撒网在公域,要求导购们每天必须有开单,有定金,有意向客户。也就是说,每天必须有进步和增加对意向客户的统计,如果没有,或是接受处罚,或是持续进行电话、微信邀约,直到完成对基本客户信息的捕捉。(3)​ (三)意向客户动态统计,一目了然导购每天跟进意向客户变动情况,填报店面意向客户变动汇总表(见表2-7),以让店长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店面所有意向客户的信息和跟进进展阶段。表2-7店面意向客户变动汇总表日期导购新增流失成交类型C类型B类型A户数12月17日导购A311911222导购B620138021导购C20175315导购D11239012导购E30149215导购F121112215合计166737549100注:每天由导购填报表格数据。(店长开会复核,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让每位小伙伴看到别人的成绩,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四)意向客户关注问题短信跟进意向客户基本关注品质、品牌、环保性、整体的搭配性、价格等方面,导购接待完客户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发短信。具体需要发送以下五条短信:第一条是离店短信,让客户知道我们是一个知名品牌,以加深客户对品牌的认可度和认知度。第二条短信就是根据客户关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信息跟进,如对关注品质的客户可以介绍生产工艺等信息。第三条短信是选择对风水、颜色搭配、装修知识进行有效的发送。第四条短信是发送温馨提示短信,如天气、养生、饮食等。第五条短信可以选择性地进行邀约,如邀约客户参加我们的产品选购。(五)意向客户全面多次跟进记录在销售的困难时期,一位客户都要多次跟进才能成交,每次都要补充客户的相关信息,并做好服务记录,这样才能最终赢得客户。意向跟进服务记录表如表2-8所示。表2-8意向跟进服务记录表日期 执行人 编号 基本信息姓名 电话 地址 大概年龄 职业信息 哪里人 性格特征 家庭结构 汽车品牌 手机品牌 风格喜好 第几次装修 开工时间进度 装修公司 设计师 项目经理 与哪个建材品牌关系密切 特殊要求 是否老客户 其他信息与谁一起进店 意向产品第一反应 预算保价反应 感动点体现方法 专属性体现方法 是否认同你 竞品是谁 竞品保价 竞品区隔 其他 用砖区域及面积 行为检查茶饮(咖啡) 入座 入座礼(水果拼盘) 离店礼(水和资料) 品牌塑造(品牌文化墙、视频、话术等) IPAD实景案例展示及讲解 是否讲解品质体验区(坯体色调工艺) 灌输标准及专属体验 产品和空间是否按照套路讲解 是否现场出图和方案讲解 负面案例是否展示 服务细节对比图讲解 量房设计预约 三次逼单 样板房协议是否应用   服务记录必做动作执行检查沟通日期记录详情离店短信微信通过当天复盘再次邀约电话第二天客户服务回访品牌优势短信品牌小视屏相关效果图发送感动服务感动短信注:店员自行记录,店长阶段性检核,店面集体跟进复盘。「店长管理小任务」根据本节所学,整体盘整店面意向客户,创造有效的锁定意向客户的方法,制订管理店铺、提升进店数据的实用行动方案。行动方案一、行动方案二、行动方案三、
对目标客户的分析与研究是时尚买手做企划前的重要议题,好的客户分析与研究可以帮助买手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从而为接下来的产品采购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因此买手需要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1.消费者心理分析时尚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时尚产品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时装产品等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消费者的心理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心理与诸多因素有关:(1)年龄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对时尚产品的选择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年轻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喜欢追求新鲜潮流的时尚产品,中老年人在时装的选择上更趋于保守,注重舒适性与功能性。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身材特征也不同,买手需根据目标消费者的年龄特征综合考虑产品的款式、色彩、面料、尺寸等要素。(2)性别因素由于生理及心理的差异,男性与女性在服装消费心理行为上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女性消费者消费时比较感性,容易冲动消费,购买服装更看重美观性。男性消费者更理性,购买服装时除了外观之外还注重实用、方便等功能性。(3)经济因素经济收入决定着时装消费者的消费层次,直接影响其消费心理。为温饱发愁的低收入群体,即便是喜爱奢侈品也不会一掷千金去购买。当消费者收入高且稳定时,往往会选择高品质的产品,并且消费频率也会相应增加。(4)社会因素消费者在社会中担任的角色不同,选择时装产品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教师在服装的选择上往往倾向知性优雅、内敛含蓄的服装风格,不会选择过于前卫夸张的时装风格;商务人士在时装的选择上更看重产品的品质与工艺;从事艺术行业的人士更钟情于能够展示个人风格、设计感强的时装产品。(5)文化因素不同国家地域的文化直接影响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例如巴黎的消费者更愿意购买优雅、浪漫、色彩和谐的时尚产品,他们通常认为花花绿绿的服装是吉卜赛的风格。而以前卫著称的伦敦的消费者更钟情于时髦前卫、设计大胆的时装。在中国并不畅销的珠片小礼服在英国却大受欢迎,因为英国的酒吧文化使更多的女性消费者热衷于购买类似的小礼服。(6)个人因素人作为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在性格、爱好、品位、志趣方面都有差异。一些年轻人喜欢含蓄内敛、成熟稳重的风格,而有些年轻人喜欢热情奔放、前卫时尚、凸显个性的风格。有人喜欢朴素舒适的田园风,有人中意雍容华贵的风格,这些都是消费者的个人因素的体现。买手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不仅需要更加细腻与精确,还要对目标消费者进行准确的定位和细分。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采买到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产品,在不断更新、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优势。2.如何定位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细分定位,主要从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理细分和行为细分几个方面展开。(1)地理细分地理细分,就是将市场分为不同的地理单位,地理标准可以选择国际、省、市、县、居民区等。不同地区的消费者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时尚产品的选择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对时装产品的时尚度要求比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高,而南方和北方的消费者对时装产品面料的要求也有明显的区别。我国幅员辽阔,当冬季北方飘雪的时候,南方还是艳阳高照,南北方消费者购买衣服的保暖需求自然也不同。买手在做买手企划前需对目标消费者所在区域分布有充分地了解,有针对性地采买适合的产品,如图2-10所示。广东某女装品牌店铺主要分布在华南及中部地区,买手在秋冬季货品计划时应注意厚羽绒货品比例不宜过高。另外,广东的店铺占比最高,广东的冬季很短,秋装的需求量高于冬装,南方消费者的体型与北方消费者存在一定的差异,订货时号型配比也要根据南北方店铺数量进行合理地分配,这些都是买手需要考虑的因素。图2-10店铺分布图(2)人口细分人口细分主要根据年龄、性别、受教育的程度、职业、收入、宗教信仰等对消费者进行划分,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服装产品。例如定位在13~17岁的年轻消费者,正处于青春期,衣服很快就不合身了,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经济不独立,所以他们不太会购买昂贵的衣服。(3)心理细分同一地域,人口因素相似的消费者,服装消费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主要是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心理细分主要根据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性格等来划分。生活方式反映消费者对待生活、工作、时尚的态度和行为,如根据生活方式可以把消费者划分为享乐主义者、实用主义者、紧随潮流者、因循守旧者等类型。性格方面,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通常会选择一些能够表现自己性格的款式、色彩等设计元素。根据消费者的性格差异,可以分为独立、保守、前卫、外向、内向等。(4)行为细分行为细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服装产品时的行为特点,如消费时间、消费渠道、消费频率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购买服装不仅仅局限于换季时,还会在周末、节假日或者商场促销时购买。购买的渠道也不仅仅局限于实体店,线上平台也成了服装消费的主要场所。人们购买服装的频率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不断提高,加上网络平台的便利因素,消费者甚至不用去商场里购买,只要在家里看直播动动手指就可以下单购买。买手通过对消费群体各个因素的分析,锁定目标消费群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消费者提供所需的产品,消费群体的定位越清晰,买手在采买货品时的指向性就越准确。例如广东例外女装品牌的目标消费群体定位非常清晰,25~38岁,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及生活经验的积累,能够接受新鲜事物,追求时尚解放和个性独立的高收入女性。如图2-11所示。图2-11消费者定位相关因素
从调研的结果来看,新生代体现出“五大特点”。造成这些特点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笔者尝试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角度,以及新生代的童年成长环境、原生家庭结构、学校及家庭教育方式、社会价值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便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新生代。管理小贴士: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崇拜大拿:在职场中,新生代崇拜“大拿管理者”,这些“大拿管理者”在某些领域是专家,在公司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阿德勒研究发现生活风格(行为模式)在个体四五岁时的家庭环境中形成以后几乎一生不变。他非常重视家庭行第、出生次序和家庭氛围对儿童性格类型形成的影响。1982年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后,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一种普遍的家庭结构。“60后”和“70后”是在多子女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为谋求在兄弟姐妹中的优越感,孩子们会想方设法取悦于父母,以此来获得父母更多的宠爱,他们对待父母和其他长辈等权威人士的态度更多地表现为尊重和服从。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更多地把孩子视为平等的伙伴,一些独生子女甚至会把父亲当作竞争对手,从母亲那里争取关注和宠爱。而这种面对家庭权威的态度会成为他们今后进入职场面对管理权威的态度,他们会把直接领导当作朋友,甚至会当作竞争对手。此外,“90后”“00后”这些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往往只会和社区中其他的独生子女成为伙伴,而那些能成为“孩子王”的孩子往往在某些技能上更高一筹,比如足球踢得好,游戏打得好,平衡车玩得好,这些“孩子王”更容易获得其他孩子的崇拜。所以在职场中,新生代认同的是在某些技能方面有特长的技术大拿,而不是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管理者。所以管理者要让新生代服从管理,必须体现出自己的专业性,证明你是一个“大拿管理者”,而不仅仅是一个组织赋予你职位的“大咖管理者”。大家也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越到“90后”、“00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越是平等,更像伙伴。在很大程度上新生代和父母的关系会被新生代带入职场,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和管理权威的关系跟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一样,是朋友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特立独行:职场中的新生代表现出更爱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缺乏规则和边界意识。我们来看一下新生代成长的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包容,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也让更多的新生代在421类型的家庭中备受呵护和宠爱,因此在必要的规则方面,家长较少苛责他们,独生子女从小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新生代较少考虑个人行为对组织和他人产生的影响,所以我们发现新生代进办公室不敲门,酒桌上不会给他人斟茶,宴会上一屁股坐上宴席主位的情况比比皆是。此外,新生代大部分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能快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远超“70后”和“80后”,所以他们不会对所谓的管理权威盲目崇拜和顺从,更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在管理者眼中也会被认为是特立独行。价值多元:新生代的价值需求明显分化,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70后”和“80后”进入职场的时候会更多地把找到一份稳定的高收入工作当作最重要的阶段性人生目标,反观现在的新生代,你会明显发现他们进入职场后,价值需求多元化:有的人喜欢企业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自己和领导私下是兄弟关系;有的人只喜欢做自己感兴趣或是有趣味性的工作,不能忍受枯燥的工作,即使薪酬不错也不行;有的人希望得到领导尊重,在工作中能获得更多的表扬和肯定;有的人希望他所供职的单位能位列行业内的前三名,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能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新生代价值需求多元化和其成长的原生家庭的经济情况分化有很大的关系,经济情况越好的原生家庭,新生代的低层次价值需求早早就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价值需求,这个我们会在第六章“享受工作”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详细阐述。注重感受:电影《零零后》导演张同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及为什么会拍《零零后》这部片子,他讲了一件自己的事情,当初他给5岁的儿子(“00后”)倒水洗脚,儿子说烫,他试了一下说:“不烫呀。”儿子立马说:“不烫是你的感受,不是我的感受。”从那时候起,张同道突然发现“00后”这代人和他们那个时代的人完全不一样,他们从小就有自己的感受,因此他决定拍一部这方面题材的电影,因为新生代必然会在未来给世界带来新的变化。与此同时,张同道十分关注孩子的感受,因为他发现新生代是特别讲究感受的一代人。现在的家长也特别会引导孩子谈感受:这次去动物园游玩,有什么感受啊?你想想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欺负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呀?这次考了倒数第一名,你是什么感受?在“70后”和“80后”的世界里,家长从来不会和我们谈感受,谈的都是道理。马未都老先生的口头禅就是“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笔者认为这和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发生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新生代成长的时代,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批评式教育变成了西方推崇的鼓励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提倡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使孩子更加自信、自强、进取。在鼓励式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备受呵护,其细微的感受都会被家长关注,较少经历批评和责骂,更别说经历挫折。过度鼓励式教育也有弊端,那就是导致新生代抗挫折的能力大大下降,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容易滋生负面情绪,面对困难往往容易选择放弃。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职场中是要看结果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遭遇压力,经历挫折,对于抗压能力和耐挫折能力较强的“70后”和“80后”来说可能不是问题,但到了“90后”和“00后”这里可能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新生代一旦在工作中受挫,往往会长期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这也就是现在“丧文化”、“佛系文化”大行其道的原因,同时也是导致新生代频繁跳槽的一个诱因。导致新生代频繁跳槽的另外两个重要原因是习得性放弃和职业选择成本下降。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习得性无助,其实还有一个词叫习得性放弃。新生代在职场中出现轻易放弃的现象,也是因为在童年时期养成了不良习惯。在新生代的童年时期,父母都会给孩子报很多的兴趣班,一旦孩子厌倦或遭受挫折(被批评或失败),父母很容易就会同意孩子放弃,最终使其养成放弃的习惯。此外,由于职场新生代所处的时代无论是学习机会还是工作机会都大大增加,降低了新生代重新选择职业的成本,因此轻易放弃一份工作成为常态,新生代3个月内就跳槽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份网络调研数据显示:“70后”换一份工作的时间是4年以上,“80后”是3年,“90后”是19个月,“95后”是7个月,“00后”已经低于3个月。有一个笑话描述不同年龄阶段辞职的态度和原因:(1)“60后”:什么是离职?(2)“70后”:为什么要离职?(3)“80后”:钱没给够我就离职;(4)“90后”:领导骂我,我就离职;(5)“95后”:感觉不爽我就离职;(6)“00后”:领导不听我的,我就离职。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也能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渴望成功:新生代比以往的几代人更加渴望成功。新生代出生在一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机遇的大风口上亲眼看到了很多底层人士的逆袭经历,目睹了大量的一夜暴富。在人心浮躁的环境影响下,各类明星选秀的快速成功模式、锦鲤事件的机遇模式都对他们产生了深远影响。新生代渴望成功,渴望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渴望成功本身不是坏事,是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但如果寄希望于机遇和命运的垂青,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奋斗,撸起袖子为创造幸福而努力,就会导致新生代不愿做琐碎工作,只想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对工作的要求标准是“差不多就行了”,寄希望于通过频繁的跳槽寻找一夜暴富的机会。现实是残酷的,虽然有满腔的抱负,很多年轻人在一、二线城市努力打拼,但属于他们的机会却比“70后”和“80后”更少,高企的房价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失去信心和希望,从而丧失奋斗的动力。在这个阶段,你会发现新生代出现分化,一部分人雄心勃勃,努力奋斗,不断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另外一部分人则得过且过,随遇而安,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丧失了斗志,这种人在日本早就出现了,那就是“宅男啃老族”。在日本,“啃老族”的历史由来已久,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严重下滑,人们大规模失业,年轻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始习惯以“啃老”的方式维持自己的生活。在20年后,当年的年轻人已经变成大妈、大叔,唯一不变的是他们还坚持“啃老”,像以往一样,从来不顾及父母的感受,不承担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2019年6月1日,一位“啃老”的中年人被自己父亲用刀砍死的凶杀案震惊了日本民众,而这位父亲曾经是政府高官,受过良好教育,熟知法律。76岁的熊泽英昭面对儿子多年来毫无愧疚和变本加厉的“啃老”行为,选择不再像以往那样苦口婆心劝导儿子,而是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终结了一切,杀死自己44岁的儿子熊泽英一郎,而他杀人的原因是担心儿子成为杀害附近学校学生的“恶魔”。熊泽英昭的儿子熊泽英一郎已经“啃老”十多年,熊泽英一郎十多年来没有做过任何工作,没有见过任何陌生人。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像很多日本常见的男性“啃老族”一样,痴迷于电脑游戏,在电脑游戏中体验虚拟世界带给他的刺激和满足。熊泽英一郎经历了十多年“啃老”生活之后,在电脑游戏上的花费越来越高,他无所顾忌地在网络上公开自己的名字,炫耀自己的父亲活在所有普通老百姓难以接近的上流社会,还取笑普通人必须工作赚钱才能维持生活,以及玩电脑游戏,而自己却可以通过“啃老”的方式活得痛快!他每个月要花30多万日元(约为人民币2万多元)用于电脑游戏,用的钱是父亲的养老金,他不仅毫不愧疚,还在网上炫耀自己一个月花在电脑游戏上的钱比别人父母赚的钱还多。他每天只呆在自己的房间里,足不出户,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他“与世隔绝”的程度令人咋舌,甚至有的邻居都不知道这家人里有他的存在。熊泽英一郎不像一般的宅男那样低调,他的脾气很大,在家还会使用暴力,对父母的态度更是恶劣。这些年他在思想上越来越极端,把自己的所有不幸归咎于父母。他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对他的帮助,拥有一种近乎扭曲的价值观。(事件来自于网络新闻)笔者花费这么多笔墨分析新生代,是希望让更多的管理者全面了解新生代的成长环境,从而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更全面的了解。因为了解,才能客观评价、公正对待;因为了解,才能赏识他们身上独特的优点,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因为了解,才能真正赋能新生代,让他们更快走上“开悟之坡”,担负起重要的社会责任。
逻辑即思维的规律、规则。广义的逻辑,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范围非常广阔,既包括对诸如谬论和悖论等核心主题的研究,也包括或然性推理和因果关系论证等推理分析。人们常说的逻辑,主要是指思维规律,即人对外界事物认知的规律。所以,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教授、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先生在《普通心理学》中提出,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是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的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即认知过程。从上面的定义不难看出,逻辑能力是一个人的基础能力,体现在工作、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判断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去描述一个自己关心的事物,据此判断其认知能力、抽象能力、概括总结和推理能力等。举个简单的例子,每个人从图11.1中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同的。不懂咖啡的人看到了红色杯子、图标、咖啡;懂咖啡的人从咖啡周边的泡泡密度和黑色程度,可以判断这是一杯美式咖啡;对颜色心理学有了解的人会从红色推断杯子主人是男性还是女性,大概是什么性格,等等。这种层层连接、见微知著的能力便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图11.1咖啡
你是不是经常在朋友圈看到这样的照片,如图2-15所示,背景很杂乱,主角不明确,想表现什么?是牛奶,手机,还是那瓶看不清名字的辣椒酱?图2-15朋友圈照片缺陷:从内容组成上来说,这张照片里的内容太多,各个物品之间没有任何位置和逻辑上的关联。杂乱的背景是无法更好地衬托产品的。解决办法:⑴寻找一个相对干净的背景。铺着桌布的桌子、墙壁、窗帘等,这类背景适合用来拍摄化妆品和食物。记住,要尽量减少周边杂物,或加点花草之类的装饰品。⑵准备一张卡纸。一般选择白色卡纸,如图2-16所示,如果是浅色的产品,可以选择深色卡纸作为背景,根据产品的大小选择相应尺寸的卡纸。图2-16白色卡纸将白色卡纸弯曲作为背景,整张纸固定在桌上,再把产品置于白纸上,保证手机镜头框选产品后,不会看到其他杂物,如图2-17所示。图2-17设置产品背景⑶搭建一个简易的小摄影棚。如图2-18所示,需要准备的材料有:一块全开珍珠板或泡沫板、硬纸板,一张全开描图纸(半透明,可以用来临摹练字画画的那种纸),一卷胶带、一把剪刀、数个大头针,一张你想要当作背景的纸,大小最好是四开以上。做法:先把珍珠板分成三等份,用胶带把珍珠板两两捆绑,记得不要捆太紧,留一些空间,把三片珍珠板压成“N”形后再压扁,制作过程中注意不要让胶带没粘好。将压扁的珍珠板展开,形成三面合围,如图2-19所示。图2-19展开珍珠板把想用的背景纸用大头针钉在底板上,如图2-20所示。图2-20把背景纸钉在底板上用大头针把描图纸钉在两侧珍珠板上,然后盖住珍珠板上方,如图2-21所示。把台灯作为背景光。图2-21把描图纸钉在两侧珍珠板上一个简易的摄影棚就完成了,如图2-22所示。图2-22搭建好的简易摄影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