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开店选址的大逻辑,就是要明确:开店到底是为了什么?很多销量不好的经销商,大多犯了奔着赚钱的目的,却干着不亏钱的买卖,在左顾右盼中把自己给耗死了。线上线下,大的选址逻辑其实还是一样。线上开店如果没有流量加持,经销商的电商转型,就算概念玩得再漂亮,也能亏个底朝天。线上的门店没有流量,一切都是空谈,线下的门店不谈位置,一切都是白搭。在一次山东的培训沟通会前,一位来自菏泽的老板娘跑到我们这桌,给济南的运营商王总半调侃式的诉苦。说是开店两个多月以来,70多天总共才卖了一台橱柜,店里就是没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卖,让济南的运营商给她出主意。虽然是在那儿诉苦,但也并不觉得老板娘为这糟糕的生意有多着急上火。运营商老王则是没好气地指责她只知道守株待兔,坐店销售,不知道出去做推广、找流量。我问她:“店开在哪个位置?”老板娘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我以前的日杂百货店就在菜市场旁边,新位置也不好找。我就把日杂店重新划分装修了一下,挪了一大块地方出来做橱柜。虽然位置有点偏,但是租金便宜啊,那么大一块地方,一个月租金不到1000块。我卖一台橱柜,其实几个月的租金都不愁!”看到这种自诩不亏即赚的经销商,我也只能祝她自求多福吧!开店的目的是赚钱。做生意控制投入当然没有错,但是生意赚的是投入产出比,这个道理小孩子都懂,但做起选择来却很痛苦:1000元的投入,产出1000元,则投入产出比是1:1,感觉自己能熬10年;投入1万元,产出是10万元,投入产出比是1:10,但最倒霉的是接下来的这句话:亏了怎么办?这才是最纠结的地方。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投入,也就没有压力。大部分坐在店里等客上门的经销商,都是在温水煮青蛙的渐进式压力下,自己把自己给熬死了,还搭进了自己的时间成本。嘉兴有一个美女老板张总,第一年在当地一个没落的百货市场租了一个专区,卖儿童特色用品,虽然租金只有2000~3000元/月,但是人流有限,生意始终徘徊在亏损的边缘。2018年6月,当地万达广场开业,老板娘果断入手,拿下了一个将近100平方米的专卖店。虽然月租达到15000元,但是借助万达的人气和流量,即使准备不足,匆匆开业,开业当天的销售额就抵得上过去三个月的销售额,而这些儿童特色产品一倍以上的利润空间,足以支撑万达的黄金铺租。做销售无外乎扩大基数和提高概率。基数足够大,或者概率足够高,都是提升销售额的好途径。在闹市开店,人流基数问题解决了,门店只要集中力量解决概率问题就行。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者行为轨迹当然,如果说要去人流量大的地方开店,这么简单的道理,显得既简单又粗暴。精细一点的做法是搞清楚我们的消费者会在哪里出现。以家电、建材、家具等耐用消费品为例,我们将消费者行为轨迹捋一遍,这个问题就有答案了。一般来说,从消费者收房开始,到入住之前,是家电、建材、家具等产品采购的高峰期。所以,我们要重点考虑的是,消费者在收房以后,入住以前的行为轨迹。消费者拿到房门钥匙,购买家电、建材、家具等产品的需求随即被激发,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他接下来的第一个动作是什么?对!是想一想,在自己亲人、朋友、同学、熟人中,有没有卖这些耐用消费品的人!这个时候,大部分消费者是这样想的:(1)熟人懂这一行的门道和深浅,有熟人指点,至少能少走弯路。(2)所谓货比三家,找熟人探一探价,建立产品价格的接受底线。所以,门店首先要建在哪儿?要建在所有亲人、朋友、同学、熟人的心里。什么意思?就是当咱们进入某一行业以后,就得开始学会建立自己身边的社会关系了。因为这些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己潜在的客户,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能够先将自己身边的人影响了,已经成功迈出了第一步。让亲人、朋友、同学、熟人了解我们现在正在干什么,不是要让他们了解我们这个行业,了解我们的产品,而是要让他们知道,在他们的朋友圈里,我是“离这个行业最近的人”。那些天天在朋友圈发广告的人,错没错?当然没错,广而告之是生意人的必然行为,错的,只是发广告的霸屏方式。当然,不是关系特别铁的朋友,这个时候的询价大多是“点头之交”,离真正的成交还比较远。如果购买行为没有结束,接下来,消费者会干的第二件事,就是我们很多人知道的,去网络上收集相关信息。网络上的信息会不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当然会!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对于耐用消费品,消费者最常见的搜索习惯是什么,是不是会输入“中国十大油漆品牌”“十大家具品牌”“十大品牌燃气灶”这类的文字?这些网络排名是怎么来的?绝大多数都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要么自己在贴吧、百度问答中自问自答,要么花钱在各类排名中占个一席之地。真正的行业领头品牌可能还好点,行业里的小品牌一般是如何打肿脸充胖子?惯用的手法就是将行业里真正的大品牌列出九个,然后把自己的品牌夹在其中,唱一出“假亦真时真亦假”!现在消费者相不相信这些排名?应该说,将信将疑!但耐消品是低关注度、高参与度的消费品,消费者除了熟人和网络,能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是特别多。所以,在网络上收集到的信息,依然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定的重要因素。搜索完这些排名以后,消费者现在增加了另外一个习惯。干吗?去天猫、京东的官方网站,搜一搜意向品牌的官方旗舰店。过去,只有线上网店,没有线下门店,消费者会认为这种品牌是杂牌;如今,一个陌生品类和品牌,如果没有进驻天猫、京东并设立旗舰店,消费者的认同感也会大打折扣。今天,线上的旗舰店和线下的实体门店其实是相互背书的关系。线上网店的热销程度也成为消费者评价一个品牌的重要因素。今天,网络刷单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产业?不仅仅是中小品牌刷单,不少的行业大品牌,遇到重大节假日或特殊时期,也会引导各地的经销商去平台电商的官方旗舰店,按比例配合企业刷单。有些企业甚至在合同里面规定,经销商在平台电商旗舰店的年度刷单任务,就是为了制造网店热销的假象,同时影响线上、线下的消费决策。所以,在网上建店,重不重要?当然重要,耐用消费品虽然大多数需要眼见为实,但是这些在网上获取的信息,也决定了线下消费者的行为轨迹。在网上获取信息,进行初步比较后,消费者下一步就进入了耐用消费品“一逛、二比、三购买”的消费逻辑。耐用消费品高客单价的特征,决定了消费者需要反复比较。在大中型城市里,为什么临街的家具、建材独立店比较难存活?就是因为品牌单一,缺乏比较的时候,消费者往往会抱着再看看的心态不做决定。而在品牌集中的建材城、家具城、家电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就容易做得多了。在实体门店,消费者依然遵循“十大品牌”的信息逻辑,重点去看一看位列十大品牌的实体门店,在品牌如林的家居、家电城里面,去体验产品,感受服务,比较价格。直到此时,消费者仍然有很大可能不会下单,而是会退到“十大品牌”实体店外,再放眼看一看周围,还有没有其他品牌可供比较。此时,“十大品牌”旁边的同类门店就有了更多的销售机会。所以,线下应该去哪里开店?对于家居、家电、建材类产品,因为其具有“一逛、二比、三购买”的消费逻辑,除了比较小的县城以外,独立的临街店尽量少开,还是建议去品牌扎堆的建材城、家具城、家电城,而且是尽量去成熟的市场开店,尽量在同行的领军品牌的旁边开店。有人说了,这样一来,推高了地价,推高了房租,成百上千的经销商去抢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品牌旁边的位置,何其难啊!当然,如果仅仅是在消费者心里建店(社交电商),在网上开店(平台电商),在成熟的家电建材市场以及大品牌旁边开店,对于线下经销商来说,选择也确实太少了。但是,2008年,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线上开店的优势对线下形成了一个反超。我在当时对耐用消费品线下开店选择的三个预判,在今天来看也不过时,相反,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一、去新崛起的城市中心开店跟随城市多中心化的脚步,成为类似万达广场这种造城运动的追随者。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过去我们所坚持的一个城市、一个中心的单一布局理念已经离我们而去,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中心的多元化。一个城市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城市中心,而这些城市中心的崛起,则是商业推广的必然结果。以万达广场为代表的商业地产,将成为这场运动的主力。我们的耐用消费品经销商可以追随这波人流量的红利,抢先在这些位置开店。这些位置的店,主要以形象店和体验店为主,新产品、新功能、新服务的投入,成为品牌和口碑的高地。比如在日本的东京银座,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苹果就开设有一家规模不小的体验店。这家店不以售卖产品为主,主要是苹果新产品的体验中心。一楼以新产品的现场体验为主,最新的苹果产品,果粉们都能在这里亲手把玩。二楼是一个负责品牌和产品培训的放映室,每隔30分钟,就有专人进行一场关于苹果品牌和产品的介绍。三楼则是需要预约的最新的黑科技产品体验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索菲亚等家居订制品牌,也已经开始采用在万达商业广场开店的模式,尝试抓住新一波消费升级的人流。二、去社区开店进入社区,无限地逼近消费者。在社区开店,以前还会担心投入产出的问题,但是现在看来,这样的担忧已经有些多余。有些大型楼盘,比如恒大,一个楼盘七八期,等到真正所有业主收房,估计都要十多年,一个门店的装修费早就赚出来了。在社区里开店,是真正在消费者产生需求的源头开店,当然,消费者仍然可能会去“一逛、二比、三购买”。但是近水楼台,消费者经过比较以后,无论是基于对后期服务的考量,还是沟通的方便,选择社区店购买的概率已经大大提高。现在无论是建材还是家具,或者是家电,在社区开店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个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三、去县城、乡镇开店随着城市多中心化的发展,传播和广告的成本越来越大。而在乡镇和县城,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几条街、几个人,谁不认识谁,谁不知道谁?这是传播成本最小的熟人社会的特征。熟人社会有什么优势?就是你在家里刚拉开架势,准备暴揍一顿不听话的儿子,住在县城东头的丈母娘,已经在你家门口敲门喊话“缴枪不杀”。所以在县城里开临街的独立店,相较于在大城市里,存活的难度就低了N个档次,就是因为推广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另一方面,近郊区的城镇化,县城的扩张,乡镇的升级,都能为在四五级乡镇、县城市场开店的经销商带来更多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不仅仅是对于中低端品牌,对于中高端品牌的平民化,同样也是一个巨大机会。
很多对数学有天生恐惧症的人,看了第二节五个经典销售测算模型的计算过程后,估计已经两眼发黑、手心冒汗了。对于那些没有统计学基础,又希望通过统计学的测算模型结果对销售进行监控的人,有没有捷径,让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快速得出测算结果,至少先把这五个最经典的销售模型的测算结果掌握好?事实上,软件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专门的统计软件的诞生,如SPSS的出现,让很多专业人士得到解脱。但遗憾的是,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SPSS软件的操作和使用也需要专门的学习,有些参数的设定比较复杂。本节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如何利用Excel快速解决销售测算模型。 进出货均衡性监控的对应函数——STDEVPA函数 均衡进出货的监控,实际上是样本对整体数据平均值偏离情况的监测,在收集到日进出货或者月进出货数据后,怎样快速得出数据对均值的偏离情况?这里利用Excel中的总体标准差函数——STDEVPA。例如,6、7月的日出货数据(单位:万元)见下表(表10-9),采用总体标准差函数STDEVPA,如何快速得出6、7月各自出货的偏离程度? 表10-8 6、7月的日出货数据 在Excel中将日出货数据列表如上表(表10-8),在工具栏选择“公式”——“插入函数”,在搜索函数中输入“STDEVPA”,然后点击确定。在Value1中选定6月份对应的30个数据{B2︰AE2},点击确认,即可得到6月份总体标准差值257。同样,按上述操作,在Value1中选定7月份对应的31个数据{B3︰AF3},即可得到7月份总体标准差值为127。相较于复杂的总体标准差计算公式=()Excel的函数功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简便的计算途径。通过结果,能快速判断日、月度、季度销售波动情况。  客均单价测算的对应函数——CONFIDENCE函数及STDEV函数 除了能快速监测进货后的波动外,Excel在客单价的计算方面也很方便。客单价计算最重要的两个函数功能——样本标准差STDEV函数及置信区间CONFIDENCE函数。需要提醒营销人员的是,本处的样本标准差STDEV函数与前面提到的总体标准差STDEVPA函数的差别在于:STDEV函数是对抽样样本的标准差的计算,而STDEVPA函数是对全样本标准差的计算;STDEVPA函数比STDEV函数计算出来的标准差,更能代表实际的偏差情况。由于无法穷尽样本,所以很多时候也用样本标准差代替总体标准差。例如,抽取64张销售订单样本,求在90%的概率保证下,门店人均消费额区间估计值的范围。在Excel中,输入64个抽样样本,先求64张订单的样本标准差。 表10-9 64张销售订单第一步,在工具栏选择“公式”——“插入函数”,在搜索函数中输入“STDEV”,然后点击确定。在Number1中选定对应的64张订单数{A1︰H8},点击确认,即可得到64张订单的样本标准差值258.78。第二步,在工具栏选择“公式”——“插入函数”,在搜索函数中输入“CONFIDENCE”,然后点击确定。在Alpha框中输入(1—保证概率)=0.1,在Standard_dev框中输入样本标准差258.78,在Size框中输入样本容量64,点击确定,置信区间计算结果53.21。第三步,在工具栏选择“公式”——“插入函数”,在搜索函数中输入“AVERAGE”,然后点击确定。在Number1中选定对应的64张订单数{A1︰H8},点击确认,即可得到64张订单的算术平均值223.62。第四步,依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到该门店顾客客单价以90%的概率保证,将会落在[223.62±53.21]元的区间范围内。 小贴士:通过函数计算出来的置信区间与通过手工计算出来的置信区间略微有差别,主要是在大批量取数时,在计算过程中四舍五入导致的,从整体来看并不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影响销售结果的量化公式——并不高深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很多人都想知道,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销售?有没有一个更加清晰的量化工具,让我们对影响销售结果的因素像“1+1=2”那么清晰?实际上在对销售结果相关系数的测定和检验中,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那就是根据测算结果建立一个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将投入与产出的影响量化得更加清晰。当然,通过手工计算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相对比较繁琐,如果能够充分利用Excel的计算功能,过程非常简单。本节介绍的正是从r值的计算到线性方程的建立,如何最大程度上利用Excel的计算功能,将过程简化?以表10-5的数据为基础,模拟一个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如表(表10-10)所示,首先开始销售相关系数r的计算。 表10-10投放费用与销售结果在Excel中列表 第一步,在工具栏选择“公式”——“插入函数”,在搜索函数中输入“CORREL”,然后点击确定。在Array1中选定对应的29次的费用投入{B2︰AD2},再在Array2中选定对应29次的销售金额{B3︰AD3},然后点击确认,即可得到投入费用与销售金额之间的相关系数r=0.7917;第二步,由于目前在Excel中没有提供r值的检验功能,建议大家暂时采用手工检验。第三步,如果检验结果可以通过,r值的相关系数可以确认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以通过建立两组数据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方式,进一步量化相关因素对销售结果的实际影响。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经典模型是Y=a+bX,在这个公式中,最主要的就是求得a值和b值。我们认定Y为因变量,代表销售结果,X为自变量,代表投入的费用。首先求a值,在工具栏选择“公式”——“插入函数”,在搜索函数中输入“INTERCEPT”,然后点击确定。在Known_x’s中选定对应的29次的费用投入{B2︰AD2},再在Known_y’s中选定对应29次的销售金额{B3︰AD3},然后点击确认,即可得到该线性方程a值等于97283。然后求b值,在工具栏选择“公式”——“插入函数”,在搜索函数中输入“SLOPE”,然后点击确定。在Known_x’s中选定对应的29次的费用投入{B2︰AD2},再在Known_y’s中选定对应29次的销售金额{B3︰AD3},然后点击确认,即可得出该线性方程b值等于27.45。故投入经费与销售结果之间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r=0.7917),相关模型为Y=97283+27.45X,即销售进入稳定期后,每投入1元的促销经费,大致能产生97310元的销售产出。销售构成经典模型和销售预测经典模型,虽然Excel没有提供可以直接套用的函数得出结果,但是如果能够熟练运用Excel加减乘除的计算功能,实际上整个过程也非常简单。在Excel的学习和应用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多做研究和摸索,将平时遇到一些销售上的数学问题与Excel的运算结合起来思考和应用,这不仅仅能提高office的应用能力,还能提高营销数学方面技能。
想一想:如果你接收到一份全新的工作,如果没有有经验的人向你分享具备的做法,你觉得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非常明显的结果: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学习经验、汲取教训是案例式教学的显著价值,而且教学过程生动、鲜活,交互效果好。孔子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培训师。而旧知识,是由过去的经验组成,至少说明是被验证的,在过去的某个特定的情境下是适用的。未曾经历,不成经验。通过经验学习,可以做到扬长避短,也可以承前启后,当然也可以鼎固革新。图6-2基于经验构建知识体系那么,如何基于经验构建知识体系呢?如图6-2所示,首先要将过去的经验描述出来,可以通过案例的方式呈现,而后将案例的信息按照不同的逻辑进行加工整理,形成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以便广泛应用。当然,也可以通过诗歌、散文的方式呈现,而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演绎和传承。知识体系可以是个体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是组织的知识体系。无论是个体的知识体系,还是组织的知识体系,我们均可按照知识结构的成熟度,分为良构知识和劣构知识。比如:你要开展一项全新的工作,如果有向你分享了经验,而这个经验如同良构知识;如果没有人能够向你分享完整的经验,只是一些零星的信息,如同没有结构良好的知识。所以,我们需要建构更多结构良好的知识,帮助更多新人快速胜任,规避风险,减少反复。劣构知识按照时间逻辑,先与良构知识,我们看看他们形成的过程便一目了然。劣构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情,然后按照自己有限的信息便去做了,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无论怎样做过之后,你便拥有这件事情的经验做法。假设你将自己的经验形成可以复制的做法,如果下次有人要做与你之前同样的事情,在类似的事情之前便可以先学习一下之前的方法,而后再去做就好了。劣构知识变成良构知识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知识建构,而良构知识在新环境下应用后再完善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知识的迭代。知识在不断地建构和迭代中刷新,从而形成最新知识。知识的更新迭代,也带来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当然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也不断反哺知识体系更迭。如图6-3所示。图6-3个人和组织经验萃取方法论知识不断被建构和迭代过程,也是释放经验价值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向自己的过去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样的学习是最昂贵的,原因在于这些经验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也许对你来讲是最廉价的,因为可以学习他人的经验。无论是自己的经验还是他人的经验,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组织的经验,都是最珍贵的。因为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讲只有一次,你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让第一次重来。练一练:如果请你分享一个最佳实践或经验教训,会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本节要点:根据知识的成熟度分为良构知识和劣构知识。良构知识是那些可直接使用的知识,而劣构知识通常需要再加工才可以广泛使用。
时间:4月6日周日晚19:00 专家:1.熊亚柱上海鸿识咨询公司创始人、CEO,多家企业商学院商学顾问,全网著作读者粉丝20万+。十八年的咨询培训生涯深入研究营业力提升之道,先后为食品零售行业第一品牌雀巢太太乐、建材家居行业第一品牌马可波罗瓷砖、工业品机床行业第一品牌沈阳机床厂、纸卫行业第一品牌恒安集团、电器行业第一品牌苏宁云商集团等提供服务,为企业提供精准培训咨询及定制化课程使百余家企业绩效提升,通过“知行合一”的训练模式,引导学员自然学习,快速成长,让数十万学员受益。2.杨序国长沙市三正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任职资格体系咨询专家,历任某企业人事经理,咨询公司资深顾问、咨询总监等职,曾参与金蝶软件任职资格体系的建立与优化。曾帮助川投集团、永高股份、包商银行、北大先锋、神东煤炭、超华科技、书香酒店投资、南京儿童医院、中航工业哈飞、广安发电、云浮电厂、建峰化工、华农温氏、帅康电器、净雅餐饮、中山公用、白云电器、金发科技、周大福珠宝、紫金矿业、柳工集团等三十多家企业成功实施素质模型、任职资格、人才测评、人才培养等项目。著有《用好任职资格体系:案例.方法.工具》《HR拿来即用的任职资格体系全案》《HR培训经理》《任职资格管理》《绩效管理何以见绩效》《文化制胜的5C策略》等多部畅销专著。  主持人:张本心,识干家(博瑞森图书)创始人&总编辑,22年管理图书策划出版经验。  访谈主题:让知识为你所用:读书工作写作一、识干家出版定位与行业价值识干家前身为博瑞森图书,创立初心是将管理咨询行业的知识、案例、工具以图书形式传递给企业。与传统出版社不同,其核心定位是服务咨询行业专家,签约作者中80%以上为咨询专家,累计合作超500位。20年发展中从“博瑞森”更名为“识干家”,既便于读者记忆,也契合“实干兴邦”的行业特质——强调咨询师需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而非空谈理论。其出版图书覆盖全价值链管理领域,从市场、产品到供应链、人力资源,均以实战方法论为核心,如徐春明老师作为深圳咨询协会副会长执笔的集体作品,便体现了“让知识为企业所用”的出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