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人性化管理相当不错的企业里,一线员工写信向董事长投诉,厕所里经常没有厕纸,很不体面。这位领导知道之后,马上指示行政部解决问题。行政经理早知道存在的问题,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有人将卷纸偷回家使用),即便清洁工每两个小时到厕所各蹲位补充一次厕纸,也会经常出现厕纸断档的情况。一直以来,由于费用控制的需要,行政经理面对厕纸断档的问题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现在领导已有明确要求,自己就不得不认真对待了。他把自己知道的事实以及费用预算不足的问题向领导做了汇报,但领导态度坚决,教育行政经理,管理要以人为本,要人性化,必须无条件及时补充厕纸。一个月下来,员工的抱怨没有了,但是用纸费用增加了近一倍,在月度工作汇报中因为成本控制不好受到了领导的批评。这位经理当场抱怨,既要无限制供应(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又要控制费用(兑现持续改善承诺),自己很为难。而领导坚持认为,这两件事之所以矛盾,是管理智慧不足(无法杜绝有人偷回家)造成的,希望继续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过了几天,行政经理把自己想到的招数请示公司领导,即希望能给予保安员在员工离开时检查包包的权力,防止员工把卷纸带回家。领导拒绝了行政经理的要求,理由是,以人为本和人性化管理的企业是不能检查员工包包的。行政经理这下彻底困惑了,不知如何是好?善解人意的领导建议他,自己智慧不够,说不准民间有高手,何不“群策群力”一下看看。他很快按照领导建议,召集几个部门一线员工中的改善能手开了个碰头会,谈了自己的困惑,希望大家一起帮忙想想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改善建议很快就由一位改善能手提出来了,他的方案是,改小卷装厕纸为装在纸盒里的大卷装厕纸,这样大卷纸既拿不下来,即便撬开盒子拿下来了又不方便带走,应该可以解决问题。经评估后,公司决定在所有厕所蹲位上加装一个大大的纸盒子。经过一段时间试用,发现效果良好,纸张费用降了30%多。这个大纸盒子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到处可见,但在10多年前第一次被员工提出来的时候,它是一个很好的发明创造。又过了一月有余,那位改善能手又指出,这个大盒子方案还有漏洞,需要持续改善。理由是,他通过观察发现,在宿舍里许多人都在使用小小卷的厕纸,应该是有人在如厕时顺手牵羊带回宿舍的。基于此,他进一步建议,取消厕所内各蹲位的纸盒子,把其中的一个固定在大家都能看到的厕所门口。如此这般改善之后,效果十分明显,不仅可以保障随时有纸用,而且厕纸的使用量又下降了许多。对于这个改善,公司对这位改善能手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看这个案例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多方面有意义的启示。首先,这家企业领导以人性化管理为经营原则之一,并身体力行始终如一。其次,人性化管理与效率、成本等管理并不矛盾,可以有机统一。第三,人性化管理既可以是目标(让员工有纸用),也可以是巧妙的方法(利用“阳光”之法抑人性之恶)和参与的过程(通过奖励参与扬人性之善)。第四,人性化管理不是某个一成不变的结果,可以持续追求更高的管理境界……这样的案例还可以举出许多,事实证明,大量管理问题通常都可以找到巧妙甚至美好的人性化解决方案。
——包装的创新,是中小品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不要说包装创新没有方向,我们在技术上难以突破,但包装上,我们可以做很多新的尝试:材质:润滑油包装材质目前大都采用塑料,但个别企业采用了20多年前的铁罐包装,有的还采用了铝罐或纸包装,也让人耳目一新,虽然这些材质有些弊端,但至少能吸引眼球。规格:目前,润滑油的包装规格大部分是1L、4L、18L、200L,但从2018年开始,60L包装凭借重量合适,节省成本的优势,吸引了很多企业采用。现在个别企业,还针对特定用户群体推出了2L、5L包装。捆绑:在以前,买一送一的活动,礼品大都是单独配送,不仅容易遗失,也容易被截流,如果直接和包装捆绑在一起,不仅避免了遗漏,也增加了卖点,有的企业,直接把省油剂内嵌到包装桶上。纸盒:我们知道洋参大都采用硕大的包装,而且,还要把洋参切片,猛一看以为份量十足,实际没多少,可以说,保健品、礼品基本都是这个套路。我们可以移植过来,给我们的产品加套外衣,像烟台某润滑油企业,已经开始这么做了。颜色:大部分情况下,润滑油包装桶的颜色规则是,浅色用于防冻液、玻璃水或低等级的产品上,高端产品,一般用深色,比如黑色,我们可以颠倒过来,把大众化的产品,用上最好的颜色,比如金色,这样,更能彰显品牌。重量:我们现在用的塑料包装桶,从成本和耐用性上,大部分企业采用210-220克重,如果你的包装桶骨架大,就会显得很单薄,完全可以采用240-250克重,就会给人分量十足的感觉。透明:曾经有个品牌,为了避免产品混淆,在纸箱上开了个天窗,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下。我们知道,大部分的润滑油产品都是在不透明的包装桶里,用户是看不见油品的,虽然有刻度线,但很模糊,完全可以扩大透明空间,虽然成本会增加,但用户会眼见为实,尤其是一些有特殊颜色的润滑油,比如红色、蓝色、绿色,让用户很新奇。触摸:以前卖手机的,不给人看,后来用手机模,现在呢,直接用真机给用户体验。润滑油也可以这样,嘉实多就做了有益的探索,磁护系列的包装桶上,加了一个可以用手触摸的对比圆形。我们虽然不能模仿,但可以把logo做成立体图,或者把标签上的引擎做的十分光滑,体现出不同来。味道:润滑油和味道八竿子打不着?你知道齿轮油由于添加剂原因,一般都比较臭,但采用某个添加剂,则会没有臭味,我们就可以学习苹果电脑,在包装里面加上某种清新剂,打开后,有种很特别的味道。附加:你知道吗,柴机油桶很多都会被二次利用,被司机当作水桶、垃圾桶、储物桶。现在,一些企业用1L的铝罐做包装,机油用完后,还可以当做运动水壶,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买椟还珠。在包装上多做文章,比在技术上硬磕快多了,速度,对中小企业来说,是最重要的。
内部交易是阿米巴经营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内部交易,使企业内部上下道工序之间以价格为纽带,以服务和产品进行等价交换,统一结算交易。通过内部交易行为,可以掌握各个阿米巴单元的盈亏状态。一、阿米巴构建内部市场内部交易同市场交易一样,将产品卖给下一道工序,上下工序之间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内部交易。比如,采购的商品要卖向生产部门,生产部门的产品要卖给销售部门,销售部的产品要卖向客户,其中的过程就是内部交易。以一个原料调配部门为例,该部门为一个独立阿米巴组织,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如同一个独立运作的小企业。它可以向内部供应商低价购进原料,再将调配好的原料提供给内部客户。一旦实行交易,钱货两清,就算是实现了销售。两个阿米巴之间进行交易就像两个小企业之间的经营一样,上一个阿米巴生产的产品卖给下一个阿米巴,通过内部交易进行独立核算。如果外部营销接到的订单价格下降了,这个价格会直接传到内部市场,营销传到生产,生产传到原料,再传到采购都要求降价。因为双方之间都有买有卖,大家都需要对自己的利润负责,所以一层一层传下去,市场压力就传到了企业内部。同时,企业实施内部市场化管理,可以将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收益计算到自己的组织中,将单纯的行政管理变成阿米巴的经费管理,即员工的薪资收入应大于价格的结算收入减去总支出,否则自己的阿米巴就亏损了!也就是说,阿米巴组织里的支出经费多,收入就会变少,支出的经费少,收入就会变多。这就需要各个阿米巴努力节省各项开支。除此以外,通过内部市场化管理,能够将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合理流动,比如人才流动。每个经营组织需要根据成本最小和利润最大的原则进行劳动组织优化,组织生产量小、人员多是不行的,需要自行下岗分流,需要去人员少生产量大的组织上岗,这就实现了人才流动。二、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有效对接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有效对接,才是搞好内部市场的本质。在导入阿米巴经营模式的过程中,企业着重解决“为什么导入阿米巴”和应该“如何借助阿米巴创造高收益”的问题,将外部市场的这种压力传递到每一个员工,调动员工岗位创造价值的积极性。同时,制订各专业管理办法,发挥制度约束人和激励人的作用,保障内部市场有序运行,实现利润和成本双管控。实行内部交易需要注意,即在内部交易开展之前,需要形成“敬天爱人”的经营哲学,管理者需要具有“利他之心”,不能为了本阿米巴的利益而与其他阿米巴产生严重的利益冲突。导入阿米巴经营模式,目的就是达到企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说到这里,中间还掉了一句“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其实不是忘掉了,而是有意跳开,放到最后来讲。大家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是不是感到中间有一点突兀,文气上似乎也不是很连贯。对于这一句,《系辞》里面交待得不是很清楚,但它提出来是很有价值的,也有必要进行深入地探讨。圣人也是人啊,精神之中也是有喜怒哀乐的。就像我们前面说的王家佑先生的对联一样“酒色财气,有度皆可养生;贪嗔痴爱,无相即是菩提”。圣贤们也有这些东西啊!但是他们有度,他们不著相。我们说大道自然,是因为一阴一阳的自然流行,大道当中所有的生命,该生就生,该灭就灭。大道既然能够生养、鼓动万物,同时也要收藏万物,要万物拿命来。大道无中生有地生养了你一场,最后还是要把你捉拿归案,要让你重新回归于无。我们看天地之间的生生灭灭,芸芸众生就跟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所以大道是无情的。毛泽东有句诗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指的就是大道,天如果有情,也有喜怒哀乐,内心也有贪瞋痴慢疑,有这些忧虑烦恼的话,天也是要老的。佛教里面讲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人就是有情的,就会有生老病死。“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的正道就是有这么多的艰难困苦,有这么多的沧桑变化。由此可见,毛泽东也很厉害。虽然后来的人,尤其是现在的知识分子对毛大爷有很多不满之辞,起码他在这些地方体现出来,对大道无情还是感悟很深的。这就是天道与人道的差别。过去我们以为佛教的四大皆空,就是抛家弃子,非要出家,青灯古卷为伴,是了无人情。但究竟是不是无情呢?未必如此。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有个偈子,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为什么是“有情来下种”呢?因为有情嘛,才使人间生命的种子能够诞生;人世间就是因为有情,才会有生命。这个“情”变成一颗种子,放在生命的土壤里面,就会生长出来,最后结出生命的果实。佛教不是无情的,只不过是把这个“情”字扩大了,是要我们把私情放下,要有“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的博大情怀。所以我们的古代圣贤,与佛教里面说的佛菩萨一样,在人世间显现的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虽然他们觉悟了一阴一阳之道,但是在面对我们这些芸芸众生,面对我们这些“日用而不知”的百姓时,他们心中还是充满了忧伤和忧虑。“君子忧道不忧贫”,自己没有吃的没有穿的,一点也不忧,但是众生没有吃的喝的,圣贤们就会很忧伤了。如果圣贤之道没有在人世间传递,圣贤的道统法统没有一代代传承下来,他们就会觉得非常忧虑。如果看到天下无道,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也是心急如焚的。
变更控制委员会,又称为CCB,在变更控制计划中记录了变更控制委员会的角色和职责。变更控制委员会(CCB)负责审查变更请求,并作出批准、否决或推迟的决定。大部分变更会对时间、成本、资源或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评估变更的影响也是会议的基本工作。此外,会议上可能还要讨论并提议所请求变更的备选方案。最后,将会议决定传达给提出变更请求的责任人或小组。此会议也可称为变更控制会议。CCB也可以审查配置管理活动。应该明确规定变更控制委员会的角色和职责,并经相关方一致同意后,记录在变更管理计划中。CCB的决定都应记录在案,并向相关方传达,以便其知晓并采取后续行动。所有的变更请求都需要实施整体变更控制,但不是都要提交到变更控制委员会。通常情况下,不涉及基准的变更,PM审批即可;涉及基准的变更,需要提交CCB进行审批。某些特定的变更请求,在CCB批准之后,可能还需要得到客户或发起人的批准,除非他们本身就是CCB的成员。下面是变更请求的一个模板示例。表7-3项目变更请求项目名称:日期:客户名称:客户联系方法:项目经理:变更需求信息变更请求者:               客户名称:            需求日期:变更描述:范围影响:质量影响:资源影响:成本影响:进度影响:评估信息评估者姓名:角色:交付物名称:推荐的措施:批准□拒绝□评估者注释:日期:审批信息审批者姓名:角色:交付物名称:审批意见:批准□拒绝□审批者注释:审批者签名:                                         日期:项目经理信息:签名:                   日期:
这一章主要是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上古历史观,是通过易道中的卦象来阐述中国上古的历史,所以这一章哲学味道还是比较重,也可是说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哲学。这一章比较长,其中主要是举出了十三个卦,来阐明中国上古文明开端时期的种种现象,以及这种种现象的来源,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华上古文明的进程。这一章是《系辞》的作者有意用易经卦象,来对应早期文明的种种现象,有些对应得比较恰当,而有些对应就比较牵强。本光法师对这一章也有较多的异议。“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包羲氏就是伏羲氏,也可读作“庖丁解牛”的庖。在伏羲氏称王天下的时代,对中国而言就是历史文明的开端。当然,在中国上古的神话传说中,是盘古王开天地。传说天地之初是合在一起的,就像一个大鸡蛋,盘古王就像鸡蛋里发育的小鸡子儿。有一天,盘古王发育成熟了,一伸懒腰,把这个蛋壳给打破了。天地从此开辟,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成为地。盘古王死后,头发变成森林,皮肤变成泥土,血管变成江河……总之,山河大地就是盘古王的身躯变出来的。当然这是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按现代天文学中的说法,宇宙最初是从一个能量无穷的质点经过爆炸,然后才得以诞生。看起来,现在天文学的宇宙大爆炸学说与我们盘古王开天辟地的神话,还有某种巧合——都是从一个点爆炸开来的嘛。其实,我们人生短短百年,天地是怎么来的?宇宙最初是怎么一回事?对于普通人而言,只要有个说法可以安心就是了,宇宙生灭这些“大事”,跟我们关系有多大啊?所以关键还是注重当下,注重我们生而为人,该如何处理好自己这百年的光阴。在中国文化中,是以伏羲氏为人文之祖,可以说中华文化的曙光就是由伏羲氏开启的。以前讲中国文化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三皇之首就是伏羲氏。从字源上来说,“德冒天下谓之皇,德配天地谓之帝”,就是说天下最具有德行的人冒出头来,这样的人就称为“皇”;他的德行与天地之德相匹配,这样的人就称为“帝”。正是有了德配天地的说法,后来才有“三才”的概念。三才即是天、地、人,人的德行与天地之德是平等的,是三足鼎立的,所以生而为人是很了不起的事,因为人有顶天立地的精神。伏羲氏作为三皇之首的传说,其中有一些神话色彩。传说伏羲氏的母亲华胥氏,在雷泽之畔履巨人之迹,心有所动,还有霓虹围绕其身,于是感而受孕,生伏羲于成纪之地。成纪在今天甘肃天水一带,后来,伏羲氏的宗族就在西北发展起来。从五行上说,伏羲氏的时代是木运主世。因为木代表东方、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中华文明是从伏羲氏开始。巽木生风,巽卦为木、为风,所以伏羲氏就以风为姓。后世认为他对人类文明的功绩很大,其“德合日月之明”,所以又称其为“太昊”,昊从字形上看,就是如日在天嘛。伏羲氏所处的时代是原始社会,人们穴居岩处,茹毛饮血,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不大,都是很纯然的自然性在起作用。人们在天地之间生活,物竞天择,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跟我们看《动物世界》里面的物种生存差不多。因为伏羲氏的出现,人类的文明也开始发端。《易经》上解释文明是怎么发端的呢?伏羲氏是怎么通过自己的智慧德业使人民走出原始愚昧状态?是如何开发民智、建立基本的社会制度的呢?就是通过“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就是《易经》八卦的创立过程。到底这一套学问是不是伏羲氏一个人创立的呢?有人说《易经》八卦这一套东西,是传承自上一个冰河时期,是从上一轮人类文明遗留下来的高级学问。它高度的抽象性和强大的演绎能力,是我们现在这一轮人类文明都还没有达到的。这只是一些人的猜测,总之谁也说不清楚。
第一组文章共六篇,以「身体与伦理」为统名。「伦理」连用,较早见于《礼记.乐记》中的「乐者,通伦理者也」。东汉郑玄释「伦理」为「伦,犹类也;理,分也」,其与《乐记》文本中的「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一道,构成了后人对「伦理」一词的两种常见解释:(一)事物存在的条理、顺序;(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规则。这两种解释的任何一条用来解释本组标题「身体与伦理」中的「伦理」一词含义都是不充分的,即使把这两方面的含义拼加在一起也远远不够。真正的含义是,借海德格的话来说,「存在并不能靠事后为存在者配上价值述语而得到存在论上的补充」(《存在与时间》,1979年,页99),「伦理」也不能被剖分为两个平面,即,存在的平面与价值附加的层面;同样,本标题中的「身体与伦理」也要避免——将「伦理」当作一种主观色彩随后涂抹到现成在手的世界材料、当下照面的存在者「身体」上面——那种生硬的理解。身体不是一个先在的存在论上的事实或预设,伦理亦不是由此前提而归纳或辐射出的第二序列因素,借用梅洛庞蒂的话来说,「身体」和「伦理」是交织在一起的,或者,从字面上说,「伦」即感同身受之「理」,「身」即感而遂通之体。本组文章中,王庆节的文章以「道德感动」这一颇具身体体验特征的现象为议论出发点,其目的即在于从上所述的伦理的整体性入手揭示伦理的「活」的道德义涵。在「道德感动」这一议题下,作者先从与此议题相反的「底线伦理」谈起:底线伦理在哲学上假设了两个未经论证的前提下,一个是存在论上的,一个是知识论上的。这一假设认为存在着某些先天的道德规范和规则,它们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凌驾于人的具体的道德生活之上,实际上,这一「道德姿态」只落于空洞的概念游戏和实践中的一厢情原。在作者看来,道德伦理的关键既不在于如何从规则规范上去提出应当如何生活,也不在于从形上学的角度去先验地断言人性的善恶,也不在于从历史的经验中去描述道德意识的远古起源,甚至也不在于如何从生物遗传的角度去探寻道德的基因,而在于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具体感动事件中来看待我们的道德意识的本性。道德感动更能体现伦理的非对象化、非实体化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道德德性或善恶之质往往通过身体的感觉和人心的感受,即喜怒哀乐、饥渴痛痒体现出来,得以见证和验证,在此过程中,道德本性和道德意识及道德行为合并为一。因此,「伦理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森严普效的道德律令,而是起源于原初生活中人心的感受和感动;正是道德感动,激发着我们去做好人好事,引导我们走向人性和生命的完善和圆满。同样以比较的视野,张祥龙的〈「性别」在中西哲学里的地位及其思想后果〉力图开显中国传统哲学中虽然隐默但极其重要的一维:有「性」的。从这一维上,可堪出中西思想的不同特点与走向:(一)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部分(例如存在论与认识论)中无性别意识,但在当代西方哲学中,这种意识正在觉醒(例如女性主义批评);(二)中国传统的主流哲理思想(如《易》、儒、道、阴阳、兵、法诸家)中有鲜明的性别意识;(三)这种区别有力地造成了中西传统哲学之间的一些重大不同。例如,无性别意识的哲学与文化主要关注意义的规范机制,而有性别意识者则关注意义的发生机制,因此,中国传统词汇中日月、天地、阴阳、雌雄等表面上与笛卡尔式的二元对立式相似,但实质上中国人从不将其看成规范,而是一个处在「对二生」之中的活的生成过程。与张祥龙着重从思想结构层次的分析不同,张再林则将此「性别之思」化为「性别之身」,着重从文化现实形态上分析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伦理原型」。「有性别的身体」在中国古人的伦理取向上表现为对「夫妇伦理」的肯认。「『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传.桓公十五年》),固然,中国式伦理以其对「孝」、「忠」的强调,似乎更多地是以「父子伦理」为其原形,但「夫妇伦理」却一直是中国传统伦理中不可缺的一维,甚至正是由于「夫妇伦理」的滋养和浸润,才成就了中国古人人文世界的和谐繁荣而为一体。作者在历史的发展中追溯二者不一不异的隐显变化史,从周人「家族伦理」的一体两面性,至此后长期的「父子伦理」的独尊,再到自有明一朝始的「夫妇伦理」话语的崛起,整个中国发展表明二者之间既存在着紧张的张力、对立,又不乏其深刻的互依与统一。如果父子伦理更多地以其一定的等级、秩序的坚持,为我们代表着人际关系的稳定的话,那么,夫妇伦理则更多地以其对等的交际、交往的强调,为我们指向了人际关系的开放领域。从根本上说,二者恰恰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并从中使我们的人类社会适成为一序而不泥、和而不同的人际共同体。身体既是夫妇相感而有性别的身体,亦是父子相禅而有代纪的身体,此两义皆可体现在「有孕的身体」中。《诗经.大雅.大明》有「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毛传云「身,重也」,以身中复有一身,故郑笺云「重,谓怀孕也」。亦因此故,平常我们也把「怀孕」称为「有身子」。王珏的文章即专注于此「怀孕的身体」,讨论当代西方堕胎争论背后起作用的身体图式:每一个身体作为一个功能体都受并且只受一个自我的制约。只有「个人─身体」——一个受意志控制的封闭的功能体——才是最终有意义的单位,这样怀孕的情境就被理解为互相对立的个人之间的关系,堕胎的难题也被表述为「胎儿的身体∕母亲的身体」之间的非此即彼的选择。在作者看来,无能问及于「二」,也就无能问及真实的怀孕的身体。但此「二」不是「二难选择」中的二,而是「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吕氏春秋.精通》)的「对二生」之二。与此相应,中国传统身体观不是将身体视作某种既定现成的一件东西,而是一个需要去完成的过程。综合来看,虽然我们不能说中国传统「一体」的身体观就可以彻底解决堕胎的争论,或者从这种身体观出发而作的堕胎决定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合理,但中国传统的身体观至少为进一步探讨合理的堕胎留出空间,为进一步的探讨提供语境上的支持,而不会就此停留在全部或零(all-or-nothing)的僵局中。在吴俊业看来,传统中西比较拘泥于两种体系、两种概念的比较,这些比较充满着隐含的假设与约化。例如,用「实践」(practical)规定中国传统形上学进路,将「理论」(theoretical)视作西方形上学的一贯特点,尔后将体悟与思辨、主观境界与客观境界分别配对两者。这一诠释架构除忽略了各个学统内部的驳杂外,还假设了理论与实践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今天看来,这些分析是不够充分的。首要的分析在于揭示潜藏在形而上学已成的理论体系底下的存活基础,既前所述的概念架构所赖以成立的原初的存在经验(originalexperienceofBeing)。对实践内部的细致探讨更贴近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生活世界,因此,作者主张:(一)相较于理论与实践进路的对立,透过两种实践的区分来理解中、西形而上学的分野,在存活论上更为根本和具体。(二)两种实践分别落实于两类不同的身体行动之中,它们的差异反映为两种肉身性的差异。具体言之,西方传统源自从制造活动(poiesis,对应于「成物」)理解实有,中国传统形上学其中一个主脉则是从实践活动(praxis,对应于「成己」)理解实有。一种「身体现象学」的分析能够彰显二者各自不同的意涵,并从中把握实践形上学的底蕴。与制造活动相较,实践的身体观不只涉及身体技艺的养成,还表现出与身体现象学分析相应的一些伦理色彩的基础性特征:(一)道德实践上的身体定锚;(二)道德感的身体性;(三)道德实践与身体表达性;(四)道德实践与身体之中转功能。与此分析相应,再加上文中最后提及的中国古代思想中「阴阳化生」的身体观,作者简括出对应于三种不同身体观的三种不同的形而上学进路:(一)身体作为工具器官能改造自然,形成器物。这对应于制造进路(productiveorpoeticapproach)的形而上学。(二)身体作为表达媒介能体现(embody)和实现理念,参与理念化的创生。这对应于实践进路(practicalapproach)的形而上学。(三)身体作为自然生命体即会自然成长与繁衍,为自然生化的一分子。这对应于自然进路(naturalisticapproach)的形而上学。在中国思想传统中,这个进路特别发展为气化的形而上学。本组最后一篇文章为萧延中的〈试论「中国思维」中的「身体隐喻」〉,初一看是研究认识论的,但不同于纯粹的认识论研究,它是基本「身体社会学」的「身体认识论」探究。这一探究,虽然受傅柯「身体社会学」的启示,但并不是傅柯式的另类知识事件考古,而是对生产思想的主体自身所具有的「非认知」要素的分析,简言之,「身体政治」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内在认知架构的基础要素之一。具体来说,是个体化的「身体隐喻」导致了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再由这种结构塑造出中国人对待外在事物的基本分类。在这一解释的基础上,「身体隐喻」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实际上以自己的身体作为直接和基础的参照系和默认结构,由「身体」的系统和结构去联想外界事物,此时,外界事物只是个人身体的一种外推性理解的结果,从而建立起一种「主─客」之间同构的、鲜活的有机整体模型。由于「身体」是人们感知最直接和最细腻的物体,所以它就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等感观层次建立起「主─客」之间最直接、最便捷和最准确的沟通桥梁。这种认知方式与西方认识论传统显示出很大的不同,以至于在一定的意义上,导致了中国政治思想与西方政治思想,在理论进路、命题设定和论证方式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文中作者从政治社会的视角剖析了中国古代的有机身体观,并从中反观中国古代的人情、社会、风俗、政治,具体而微地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身体与伦理」的一体性。